《棋经十三篇》:古之善理者不师,善师者不陈,善陈者不战,善战者不败,善败者不亡。善败者不亡,是一个人战术的最高境界。它的意思是,在强大力量前,不要拒绝失败,你学会失败时,不会被打得丢盔弃甲,被人欺负时,不会被打得遍体鳞伤。
诸葛亮为“善败者不亡”增加了新的解释,遇上失败,要抛弃自己的自尊心,利用现有条件反击或者向敌人的敌人求助。他举了楚昭王被吴国打败逃秦借兵的例子。
实际上,把这个战术用到极致的,是诸葛亮一生的敌人——司马懿。司马懿说过:“一心只想着赢的人,就真的能赢到最后吗?打仗先要学的是善败,败而不耻,败而不伤,才能笑到最后。”司马懿知道自己在战术上无法和诸葛亮抗衡,于是他选择消极避战,每次诸葛亮都能在局部地区小胜,但是诸葛亮七次北伐都没有办法赢得主导战局的军事成果,病死在五丈原,蜀国也耗尽国力。
诸葛亮打败曹真后,写信羞辱他,曹真被气死。当诸葛亮因为司马懿避战,派人送去女装羞辱司马懿时,司马懿却淡定地穿上,更在渭水边吟诵起了《出师表》。
这一神补刀反而伤到了诸葛亮,诸葛亮想起自己的雄心壮志,想起刘备的恩情。而这司马懿居然死猪不怕开水烫,硬是躲着不出来,自己根本伤不了他,诸葛亮顿时情绪崩溃。
这就是善败的力量。
……03
教育界有一个难题,即“孩子被欺负时,要不要教他打回去”。打回去吧,会让孩子变得暴力,说不定孩子还会受更多的伤害;去威胁对方吧,有点不那么体面,还会激化矛盾;不打回去吧,孩子内心非常委屈,还显得自己不站在孩子这边,胆小怕事。
我们不妨教育孩子“善败”,即我们有什么样的战术可以避免自己与力量强大的敌人正面对抗,又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削弱对方的实力,减少自己的损伤。
心理学家李松蔚讲过他的一个育儿故事。
他不到五岁的女儿被朋友在手上画了涂鸦,起初他教育女儿要学会严厉地对朋友说“不行”。后来他发现严厉拒绝别人是成人的生活逻辑,而小孩子的世界是一个野蛮生长的无序世界。
女儿想出了解决方法,那就是对朋友说:“你画吧,画在我手上洗不掉的,画了以后我们就再也不是朋友了!”
接着,女儿补充了一点,她告诉朋友:“我的家里有能洗掉的水彩笔,我们用那个好不好?”女儿不到五岁就明白了“善败”的道理。面对轻微欺负她的朋友,她打定了“绝交”的主意隔绝伤害,同时又提出了减轻对方伤害的办法“洗得掉的水彩笔”。
别说在小孩子的世界里,在成年人的世界里也有着太多的无序,你说声“住手”,对方就会罢手的现象不一定有,至于“你再这样我就生气了”这样的话,从来都是句废话。
这个世界上,会伤害你的一般不是文明人,多数是野蛮人。你得学会防,必要的时候还得学会藏,这没有什么可耻的,所谓让对方知道分寸的技巧,不一定管用。保存实力,相机而动,这是弱者战胜强者的不二法门。
比起“如何回怼讨厌的亲戚?”、“如何有修养地表达愤怒?”,也许这样的技巧让大家觉得软弱,让大家觉得不爽。你要知道,如果有人欺负我,我当场愤怒或者使用语言技巧回怼,那说明,这个问题在当时的情景下,我可以利用情绪或者现有条件就可以打败对方。如果我无法打败欺负者,特别是我的核心利益被侵犯时,我选择默不出声,甚至还满脸堆笑,那么这个欺负我的人,一定会在将来付出惨重代价。
我内心已经判定你不会放过我时,愤怒是没用的,愤怒情绪的作用是警告对方要有分寸感。如果对方并不打算收手,那它就是无用情绪,不想用它占据我的大腦。
我的大脑要留下足够的空间,寻找你的弱点,寻找我的盟友。我见到你我就绕道走,不是因为我害怕你,而是因为此时的我,尚不具有力量打击你,我惦记着你,但我不想你惦记着我。
我希望你忘了我,撕咬你的其他敌人,把你的后背露出来。
被欺负不是一件礼物,但韬光养晦后的反击,就是一件大大的礼物。胜败这件事,从来都没有光荣和耻辱,只有夺走与失去。
二战时,最英勇的指挥官在最艰难的任务前,会跟士兵们如此训话:
“这次任务只有两种结果:牺牲或者更多的牺牲!所以你们有三条命令:1。活下去;2。坚持活下去;3。活下去、藏起来,然后伺机消灭对方。”
我想,这就是最成熟的人,在面对欺负时,最该有的情商。
【一个人是否成熟,看他被欺负时的样子】相关文章:
4.杜利奥纳人的国土
5.菲纽斯和妇人鸟
6.瓦尔哈尔宫
8.许罗斯和他的子孙
10.黑夜女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