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壶技艺,相当古老,兴盛于唐朝,在日本传承了下来,国内却渐趋衰落。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金属工艺专业的张朝辉和他的团队经过几年不懈的努力,终使其银壶工作室获得十几项专利,产品供不应求,也使这项技艺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
泡茶的茶壶种类繁多,如今有瓷壶、不锈钢壶、铜壶等,银壶却很少见到,尤其是手工锻造的银壶。过去有种说法,“煮水以银壶为贵,泡茶以银壶为尊”。其制作工艺由补锅技术演变而来。银壶还具有杀菌消毒的功效,用来泡茶有益身体健康。
当时,银壶泡茶盛行,随着时代的变迁,银壶远离了人们的生活,消失了几个朝代。虽然银壶后来在国内受到冷遇,但在日本这项制作工艺却被重视并传承了下来。
上大学的时候,张朝辉关注到银壶。清华大学是国内重点院校,配备的教授也是国内一流,但遗憾的是上锻造艺术课时,聘请的是日本讲师。他心里便萌生了一个念头:待时机成熟后,去日本学习这种技艺,然后回到国内开工作室,让这门失传的技艺重新回到人们的生活中。
大学毕业后,为生计所迫,他在广州开办美术高考培训学校。毕业于名牌高校,有很深厚的美术功底,这就是最好的广告,很多学生前来报名,培训学校不愁生源。几年下来,他便有了一些积蓄。如果继续开办培训学校,按照这样的势头发展下去,他会赚得更多,但如果去学习制作银壶,头几年不仅赚不了钱,还要倒贴钱。
张朝辉犹豫了,一时半会儿拿不定主意。但思来想去,他还是觉得有些东西比赚钱重要,譬如传承传统技艺。可能就是因为人们看重利益,才使得这门技艺自唐朝过后,在中國渐渐消失了。最终,他决定东渡日本学习,然后将这门技艺带回国内,从零开始,将它传承下去。
放弃如日中天的事业,重新投入一个行业,而且还是一个赔钱的行业,使得他很不被人理解。的确,做出这样的决定,需要很大的勇气。幸而,别人的眼光,他视而不见;别人说他,他懒得理。他终是横下心来,做了一个让身边人都惊讶的决定。
张朝辉踏上了去日本的旅程。他找到了一家有名的作坊,并留了下来,潜心学习。那是一家传了几代的作坊,历史悠久。匠人的手法娴熟,当他将一块铜板打成铜壶时,张朝辉开了眼界。因为他以前学的理论知识虽多,但亲眼看到锻打铜壶还是第一次。
听匠人说,制作银壶更难。银的纯度越高,越不容易做成。匠人拿出一块银板,铁锤一上一下,反复地敲打。要将银板打成壶,需要敲打30万下,一个熟练的匠人需要70天左右才能完成。他虽想到做银壶很难,但没有想到这么难。但既然来了,再难也要坚持。
学到技术后,他回到国内,开了一家工作室。每天待在工作室内,敲着铜板。这一敲就是一年多,终于打出成型的铜壶。花了那么长时间,每天都在练习,他觉得技术已经熟练了,制作银壶应该问题不大。
但换成银板后,由于银板的材质不一样,他敲了很久,都无法成型。付出了那么多的时间和心血,迎来的却是失败,他很沮丧,不知道该从哪里改进。于是便找来书,学习理论知识,反复地研究,再到工作室一遍遍地敲打。然而,他做得多,报废得也多。四年时间,已有300多个银壶报废,堆在工作室的一个角落里,成了一座小山。
但一次次的失败,都没使他放弃。又花了很长时间,他终于将小小的银板制作成了外观精美的银壶。他很高兴,仿佛回到了千年前的大唐盛世。他作为银壶的制作者,感到很有成就感。
制作银壶需要慢工出细活,即使一年365天每天不停地敲,也做不了几个银壶。制作银壶需要不停地敲打,产生的噪音让耳朵受不了,是制作中需要克服的另一大困难,而听障人士听不到,有这方面的优势,他就招来听障人士当学徒。他先后招收了16个学徒,工作室终于步入正轨。
作为中国第一个制作银壶的现代工匠,张朝辉受到了媒体的关注。面对记者的采访,他这样说道:“千年前,银壶在大唐繁荣,千年后,我们重新开始。这是一段冥冥之中注定的缘分,学好这门技艺,将银壶传承下去,这就是我今生的梦想。”
【千年银壶今世缘】相关文章:
4.杜利奥纳人的国土
5.菲纽斯和妇人鸟
6.瓦尔哈尔宫
8.许罗斯和他的子孙
10.黑夜女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