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封建社会,登科出仕是读书人的唯一出路,没有考取功名的白丁难有一番作为。但在晚清时期,却有一位叫徐寿的“白丁”,他毅然放弃科举另辟蹊径,自学成才创造了中国科技史上多个“第一”,成为公认的近代科技巨匠。
1818年,徐寿出生在无锡的一个地主家庭,自幼聪明伶俐,尤喜工艺制作,以“少好攻金之事,手制器械甚多”闻名乡里。但由于父亲早逝家道中落,母亲督促他收敛心性勤习诗书,以考取功名光宗耀祖。徐寿谨遵母命专攻八股,可是屡次应试下来,却连秀才也没有考上,成了一个没有前程的白丁。
面对此情此景,徐寿决定另辟蹊径,放弃通过科考做官的打算,“专究格物致知之学”,凭着自己的一双巧手,闯出一片天地。他先从农具、器物、艺术品制作开始,逐步掌握了铁工、木工、泥工、纺织、缫丝等手艺,成了百巧万能的匠人。
后来,徐寿到上海谋生,接触了洋人焊、车、磨、刨、锻、铸等制作工艺,眼界大开的同时感受到了中西巨大的差距。他决意弄懂弄通西洋的制造手法,把探求西方先进科技作为毕生追求的事业。
为此,徐寿四处寻找有关西洋器法的书刊和图式,煞费苦心地钻研起来。但由于不懂洋文,他只能凭着想象去琢磨?,每每事倍功半。后来,终于打听到西洋人开设的“墨海书馆”有专门的中文译本,便跑去学习。在这里,一本科普读物《博物新编》让徐寿大长见识,第一次领略了物理、化学、机械等概念,但也让他感到了自己的知识贫乏,急需恶补。
但在当时,中国既没有进行科学教育的学校,也没有专门从事科学研究的机构,他只能自学。从此,徐寿成了墨海书馆的常客,他认真学习的劲头,引起了馆内翻译李善兰的注意,他给了他很多指导和幫助。
徐寿很快就进入了状态,他一边学习一边实验,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还表现出了超凡的创造能力,甚至偷偷到黄浦江洋人的小火轮上查探后,就明白了轮船的工作原理。回来之后,他开始如法炮制,几经周折之后,竟然无师自通地掌握了制造方法,一时间声名在外。
曾国藩在安庆创办军械所时,徐寿受邀去做技术工作。他用自带的工具和土设备,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做出了中国史上第三艘由蒸汽动力驱动的轮船——“黄鹄号”。所用技术是他自学来的,而蒸汽轮机的构件,他硬是用锉刀一件一件锉了出来。上海的西洋人觉得难以置信,派人实地探访,结果惊呼“黄鹄号所用材料均由徐氏亲自监制,并无外洋模型及外人之助”,称赞徐寿是机械制造的天才。
此后,徐寿由一个“土专家”变身成为真正的科技专才,深得曾国藩、李鸿章等晚清重臣的倚重,被委任主持江南制造局的技术工作。在此期间,徐寿督办制造了史上第一艘和第二艘国产军舰“惠吉号”和“操江号”,使得官办军事工业达到了高峰,同治皇帝亲书“天下第一巧匠”御赐徐寿,以示褒奖。
徐寿已然功成名就了,但却高兴不起来,因为科技人才的缺乏一直是他的心病。为此,他多方奔走,呼吁创办一所教授科技知识的学校,为国家和民族培养更多的有用之才。终于,“格致书院”于1876年在英租界福州路元芳花园北端落成,开设矿物、电务、测绘、工程、汽机、制造等多门课程;学制设预科1年、初级3年、高级6年,10年制的格致书院成为中国第一所教授科技知识的学校。同时,我国史上第一本科技期刊《格致汇编》也一并诞生,徐寿在期刊第七卷上发表的《考证律吕说》,被世界顶级科技杂志《自然》以《声学在中国》为题刊发,他因此成为在此刊发表文章的第一位中国学者。
此外,徐寿还创办了近代中国第一家引进、翻译西方科技类书籍的学术机构——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他亲自参与翻译的书籍有17部,专论9篇,共计287万多字,内容涵盖化学、物理、医学、军事学、工艺学等,其中大家耳熟能详的化学元素周期表,也出自他手。
徐寿,一位屡试不第的白丁,自强不息自学成才,终成科技巨匠,创造了史上多个第一,为近代科技在中国的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白丁”自强,终成巨匠】相关文章:
4.杜利奥纳人的国土
5.菲纽斯和妇人鸟
6.瓦尔哈尔宫
8.许罗斯和他的子孙
10.黑夜女神